Menu Close

外國種族歧視嚴重嗎 ?

在國外會遇到種族歧視嗎?

有在注意美國新聞的,就會發現最近全美半世紀以來最嚴重暴動持續在進行中。

這件事情的起因為一位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非裔公民佛洛伊德,遭到白人警方壓頸暴力執法致死,引發美國多州暴動示威。目前至少 30個城市陸續發生衝突,並出現破壞店面、燒毀車輛等行為,高達25座城市都下令實施宵禁,至少8個州動員國民兵來控制這場社會動盪。而川普也在 Twitter 大聲呼籲紐約市長趕快啟動國民兵來停止暴動。

為什麼這次暴動如此嚴重?

除了一直沒有根除的種族不平等情緒外,還有疫情恐懼、失業不安的情緒、以及陷入困頓的經濟狀況。這些憤怒與絕望,雪上加霜的成為引爆市民對現況不滿的宣洩口。

 

每次一談到種族歧視這個議題,許多人總是有不同的意見。

我想從一個在國外長大、生活、讀書與工作將近三十年的華裔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如果你也正考慮出國讀書工作或生活的,或許以下的這些討論,能讓你對外國歧視的這個問題有更多的了解。

在國外遇到的歧視基本上可以大約分為三種 :

1. 隱性的

2. 顯性的

3. 政策上的歧視

 

先講第一點,隱性歧視

隱性的歧視潛藏在我們的生活、求學與工作當中。有時候是透過無意中的言語跟行為表現出來。

生活當中,有些人不只是對於膚色與民族有刻板印象,其實對於年齡與性別也是如此。例如:淺意識裡就覺得年紀比較輕的人,做事情就不夠老練,女生數理能力就一定比不過男生等等。

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讓那些做出隱性歧視行為的人,可能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帶有歧視的觀點。

在這裡說個真實的故事,有個研究讓一群外國聽眾看兩段影片,一段是西方面孔,另一段是亞洲臉孔的專業人士各對鏡頭用英文自我介紹,然後研究人員問底下看完影片的聽眾,誰的英文有口音?

 

Guess what?

多數在場的聽眾都覺得亞洲臉孔的專業人士講出來的英文較有口音。

但其實那位亞洲臉孔的專業人士背後的配音,是由英文母語人士對嘴詮釋的,影片中撥放的英文根本與另一位西方面孔講出的英文不相上下,哪來的口音?

 

 

再回頭想想你身邊的外國同事,雖然相處也算融洽,你平時也能與他們打成一片,他們若有隱式歧視看起來或許不會對你造成甚麼威脅,但是有利益衝突時,卻很有可能因為你的膚色,將你拒之在外,最於升遷上就會形成所謂的玻璃天花板 (Glass ceiling)。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是要升官,兩個人能力一樣好,但上司或同事可能會將機會讓給非有色人種。理由可以是,他們比你人緣更好,更讓客戶愛戴?刻意挑一些無法量化的工作成就,讓你吃悶虧。

 

但是,我覺得不論是甚麼理由,甚至是你說英文有口音,都不該成為你不敢為自己發聲的理由。越多有能力的站在前面與外國人一較高下,越能打破這種玻璃天花板 (Glass ceiling)。而這樣的改變,我們這一世代正在見證。

 

例如:亞洲人優越的數理與電腦能力,已逐漸受到重視,你的膚色與說話的口音也越來越不是你找工作時的障礙。(延伸閱讀:面試時是不是英文一定要很好才會被錄取 ?)反而是自以為有所本,但沒有正確求職觀的外國人,才會處處遇到挫折。

回到原點,你要在國外與外國人競爭,前提就是你實力不能只跟他一樣好,還得要比他好才有較多的發展可能性,要不然公司請一位當地人就好,實務上來說,也可以省了一大串為你辦工作簽證與綠卡的手續

 

接下來,第二點顯性、毫無掩飾的歧視

 

簡單的說,就是因為種族歧視對他人採取肢體上或言語上的暴力與騷擾行為。

美國是個大熔爐,有些城市 80% 基本上居民來自multi-cultural 的文化背景,已非是任何單一種族主導或擁有優勢。相對地,當然也有些城市的居民則全為單純同一背景,外地人是少之又少。

這樣不同的人口結構,發展出來的種族意識感其實是很複雜的。

 

你若到了一個只有你一位亞洲人的地方,當地人可能會對你感到好奇,進而想要認識你、或是能夠同理你離鄉背井的辛苦,而對你更加友善。

我曾經旅行與工作的時候,停留在一個全鎮沒有幾位亞洲面孔的地方。

每當我走出去,不論是到超市甚至到餐廳吃飯,都會引人側目。我遇到的那些人其實也沒有甚麼惡意,就很好奇的想看看我在超市會買甚麼,或者是好奇為什麼會有陌生的亞洲面孔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圈。

甚至有次我在路上,攔了位腳踏車騎士問路,聽完了他的方向指引,我向他說謝謝後就道別。結果我走到馬路的交叉路口時,那位先生竟也出現在路口,大力地揮動他的右手,跟我說要往右邊走。

原來他騎到有交叉路的地方,怕他剛剛跟我講的方向不清楚,我一個外地人會迷路,所以他就在分叉口停下來等我,好讓我知道正確的方向。

我算是很幸運的。

 

但也有部分人因為對有色人種的不了解,把你看成瘟疫,而對你做出言語上或行為上的挑釁。這兩種對你特別友善或有敵意的情形,基本上我身邊的亞洲朋友都遇過,不只發生在美加,歐洲、澳洲遠至中東、印度都有。

 

另一個面向的歧視或對外地人的憤怒來源,則是因為外地人已經壓縮到當地人生存的空間,對當地進行經濟掠奪,例如:炒房、佔有社會褔利、公設,剝奪了當地人原有的資源。所以這些所謂的"受害人"當然要跟你拚個你死我活,只要消滅你的勢力,就能減少你的資源和降低政治權力的爭奪。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從上到下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觀念。事實上就是歐洲裔白人對所有其他少數種族的歧視。

之前有位美國白人女子 Amy Cooper在纽约中央公園遛狗,被非裔男子 Christian Cooper要求把狗拴上狗鏈,以免影響鳥類生態。Amy Cooper 拒絕後,馬上拿起手機報警向警方謊稱自己受到非裔男子人身威脅。這種無由的歇斯底里失控,被錄下在網路散播後引發眾怒,也導致她自己美金年薪17萬的投資理財工作慘遭辭退。

 

我在大學裡發現這樣的種族議題若發生在學生身上,其實是很棘手的問題。

試想: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偷東西、翹課、沒寫功課,基本上教職人員只要將問題真實的呈現給家長,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同意學校的處置,並承諾會好好教育自己的小孩。

但唯有種族歧視這個議題,家長的反應不一。

 

為什麼?

因為一個人之所以會有種族歧視的行為,多半是承接了來自家庭的價值觀。光是這樣,別說要好好跟學生溝通,有時連跟他們的父母溝通都是很大的難題。也因為這樣,美國希望孩子從小就能落實平等教育,小至年紀三歲似懂非懂的年紀,大多學校的基礎教育就開始灌輸他們多元化的概念。

 

以下的影片,講述了很多不同種族在五十年前因為聯姻遇到的困難。因為娶/嫁了不同膚色的另一半,有議員差點因此落選、有家長與自己的小孩斷絕關係等等。

 

五十年說短不短,但其實離現在也沒多久遠。

要說完全沒有種族歧視,看來在近代幾乎是不太可能實現的事情,我們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亞洲人在國外,能保護自己的辦法,就是盡量遠離一些高危險的地區,讓自己不要暴露在這種顯性的歧視,以免身體上受到傷害。

到一個新的城市,盡量神經敏感一點,弄清楚哪條街比較不友善治安不好,要不然,就是晚上天黑了就盡量不要獨行,確保安全。

 

我們下面要談的最後一點,政策上的歧視

我想,大家可能有聽過之前的新聞,有亞裔學生們把哈佛大學告上法庭,因為哈佛並沒有公平地評估申請學生的備審資料,對亞裔的學生特別嚴苛。

凡是只要有相對客觀標準的,例如:有成績百分比,或排名的,就沒有爭議的空間。但哈佛不公平的地方,是對其它不能被量化的項目下手,例如:面試表現,或是相當主觀的「人格特質」項目 ( personality traits such as likability),給亞裔較低分,而達到減少亞裔學生人數入學的目地。

 

Hello !?! 招生委員又不可能一一認識申請者,這些所謂的人格特質標準是自由心證的。

這讓亞裔學生吃了悶虧也無法做辯駁。

試問,要怎麼證明你的人格特質真的很好?

 

這些學校的政策,無非是希望校園要「多元化」,減少亞裔學生人數進而幫助擁有較少資源的非裔和拉丁裔,甚至認為等到這些入學的非裔、拉丁裔因拿著哈佛的高學歴能在社會上立有一席之地時,我們的社會才有多元化的領導聲音。

 

wait……這種大辣辣的種族配額,卻犧牲掉亞裔的權利,難道就公平嗎?

最近,在加州也發起了加州大學取消標準考試(SAT 及 ACT)的倡議,因為某些特定的族群 (如: 亞裔) 通常理工科很強,有較多資源學習,所以分數考比較高。因為這個理由,加州大學要將考試分數評比這項刪掉,由其他面向的表現來預測學生學業或將來社會上的成功,而不是靠分數。

乍聽之下或許很公平,但是很多學業優秀,但不擅長於其他表現或不擅言語的學生,的確需要標準考試來展現他們的數理才華。這下考試取消了,要怎麼測試出 domain knowledge competency level?

這類數理人才常常是科技的重要推動者。一旦取消考試後,也等於是反向的剝奪了他們的受教權。

我想,這些策略的意圖很明顯,一部分是倡議多元化,但過頭了就變成壓低華裔學生的入學人數。這難道不算種族歧視?

 

所以國外有沒有歧視?絕對有

在國外,以上三種歧視多少都會遇到。

 

至於會不會常遇到?

這就得看你在國外住的夠不夠久 (機率問題)、你身處的地區與階級等等。

你接觸的人社經地位越高,他們若有歧視也較不敢毫無掩飾的表達出來,因為畢竟在美國這是種 hate crime ,是有法律規範的。你要歧視別人是要付出代價的,你可能會喪失掉工作、或身敗名裂。反之,有些人 has nothing to lose, 若真是看你不滿,他就豁出去了,這類的可能較直接地將歧視以肢體上或言語上的方式表達出來。

 

但是與其逃避,有能力的人,應該盡量為自己的族群發聲,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發光發亮,抵抗不公不義的政策、措施,這才是正向面對的法則。

台灣算是還蠻單一族群文化的社會,雖然也有類似的社會問題,但整體上還算單純,如果你真的到了國外,跳脫單一的框架你的視野會不一樣,融入一個新的文化將會是一個相當精彩的體驗。

就將一切好的與壞的都當作是國外生活體驗的一部分吧!

 

By Evon @ EssayCrafter 

 

其他延伸閱讀︰

出國念書,如何「選系」與「選校」跟你想的不一樣!申請出國留學前該破除的迷思
進研究所的第一關 : 你該遠離的五種地雷指導教授
出國讀書工作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美國徵才講究地緣嗎? 如何選學校才能讓畢業後找工作更順利 ?
有時差的愛情

 

Essaycrafter英文諮詢工作室的創辦人Evon 大學主修理工,後續取得了生醫相關博士學位,也同時取得公衛的碩士 (MPH)。在期間發表了多篇的學術論文,共同著作一本英文百科全書其一章節,受邀擔任國際會議的演講者及數份科學期刊的 Reviewer,修過經濟學以及財經管理、統計課程。至今累積了超過十年在大學以英文授課的經驗。多年來已成功地輔導許多研究生及外商求職者量身打造具有說服力的申請文件並克服英文面試關卡,錄取心目中理想的企業或學校。
<<留學求職申請成功經驗分享>>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