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發表研究最緊張的,就是最後開放讓聽眾提問的那 5-15 分鐘的question time。其實不只是演講者很緊張,在大庭廣眾之下,要舉手發問的聽眾(提問者),也是需要些勇氣的。
我小時候離開台灣第一次過萬聖節時,批著白色床單、提著水桶到社區的鄰居家去敲門要糖果,(想想當時的行頭真的很不專業)。
之前的同事傳來一份研究報告,說現在的學生因為太常用電腦打字了,所以考試的時候,叫他們用紙筆寫論文,反而寫不太出來,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缺乏了組織能力,不只影響到寫文章,有時候與他們交談,說話的內容也跳耀式的進行。
在最近一次的聚會中,有位曾在google上班的朋友,聊到他發現在各國的科技產業,尤其是IT,公司有越來多印度裔的員工,幾乎就要取代了台灣人。 其中各行各業的朋友也加入這個話題,大家最後的感覺都是,印度人實在是比華人更積極並且更團結。 我們一開始覺得,印度人會說英文,在英語系國家本來就比較吃香。但是,很多華人的英文其實也非常流利,(尤其是我們的英文發音比印度腔更容易聽懂) 不見得會被比下去。另一個朋友即提出他的觀察,他覺得印度人很有野心與競爭力,尤其是非常樂意提拔自己的朋友,這在工作的場合就可以看出來。
有一集TED演說請到了Benjamin Zander,他是位音樂指揮/教育家,時常到世界各度去推廣與教導古典音樂欣賞,他致力於將多數人覺得深澀難懂的古典音樂帶入到生活中。 我會對這個演講記憶深刻是因為,在短短的二十分鐘,他掌控著整場的專注力,而且聽眾的情緒也隨著他營造出來的氣氛起伏,他運用音樂與故事的節奏編織出有笑有淚的氛圍。
每一年的開學期間,實驗室會收到一大疊的Resume與成績單,是想要參與我們研究計畫的學生寄來的。因為這些申請者都已經先被篩選過了,所以學歷與成績看起來都不相上下,通常的流程則是需要下一步的面試。我會在這階段考慮很久,才決定要請哪幾位來面試,因為我覺得如果只有一個職缺,卻請了很多人來面試,對那些沒有被挑選到的,會很傷他們的心。很多時候,並不是不夠好,而是真的職缺太少。
記得小學時,每到了聖誕節班上就會團購立體的3D聖誕節卡片。每次我都買多過我需要寄的,然後留下來研究要如何切割卡片,才會一打開,就有立體聖誕樹,或聖誕老公公跑出來。後來,還找到了一個切割三層生日蛋糕的模板,朋友生日時也動手做了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