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幾個學員跟我說,他們覺得博士班要讀五六年,光是想到就心裡沉重。再加上美國的政策總是在變動,簽證、資助、畢業後的出路、移民制度、甚至學校的規則都有可能隨時調整,這種不確定感壓得人喘不過氣。確實,這條博士之路既長又難,心理壓力光是想像就很大。
我有一位學員,他正在準備申請國外的學校,家長主動聯繫我,希望我能協助指導他的英文寫作與面試準備。 在國外教書與生活的經驗中,我其實接觸過不少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質的學生。說真的,我甚至覺得在一群博士生當中,我遇見的 ADHD 的比例可能還比一般族群來得高一點。這或許是因為這些學生擁有某種「hyperfocus(高度專注)」的能力,而在高壓、高強度的學術研究環境裡,這樣的特質反而變成了一種優勢。
在我擔任臨床指導老師與考官的五年期間,遇過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一次,我遇到一位來自台灣的年輕實習生。 他非常認真,也非常緊張。每次只要一結束考核,他總會在我還沒把評分表寫完的時候,急切地跑來問:「老師,我剛剛做得還 ok 嗎?我有通過嗎?」
這應該是最多人問過的問題之一吧! 在我看過許多留學生一路走來的故事後,我的感想是 : 流程性工作像是繳件、文件清單、deadline 提醒,如果能自己處理,就盡量自己來。真的完全沒頭緒,再去找代辦幫忙(但就算交給代辦,也要自己盯緊),百忙必有一疏,更何況代辦每一季的申請要處理很多學生,可以諒解。
看到有人討論說:「學文法不重要啦!敢說就好!」 身為一個看過無數留學生在海外跌跌撞撞、慢慢發光的老師,我覺得這問題的核心不在於「文法重不重要」,而是「你想在這環境裡走到哪一步」。就像玩遊戲升級打怪,學語言也有不同階段,每個階段對文法的需求都不太一樣。
在國外教書這些年,我見過無數台灣學生在課堂上小心翼翼的樣子。低著頭翻筆記、在腦中翻譯好幾遍句子、手抬起來又放下,(不然就是裝作沒看到我) 最後一句話都沒說出口。 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也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只是,他們太習慣在開口前要「想清楚」,太害怕「一講錯就被否定」。
很多學生會拿他們的求職信或是留學申請文件來給我看。 文法? 幾乎沒什麼好挑剔的,真的。 現在的學生英文都練得很紮實,我一看就懂他們在說什麼。 但⋯⋯就差那麼一點;還沒打動人。 寫作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只讓對方讀懂,而是讓他被你打動、被你說服,甚至採取行動,進而發admission,或是邀請你進到下一輪的面試。 這就是寫作的另一個層次: 真正的力量 > 影響力。 我之前在中研院演講學術寫作的時候,跟研究員們分享了一個很簡單但很震撼的小實驗。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商在台灣扎根發展,對具備國際視野與多元能力的人才需求也持續增加。但對許多來自本土企業的工作者而言,轉職到外商不僅是專業上的挑戰,更是心理上的關卡。 這篇文章來自我過往的一位學生,記錄了他在轉職過程中經歷的掙扎與轉變。希望透過他的故事,讓每一位也在考慮跨出舒適圈的你,知道你並不孤單。只要願意相信自己、一步步努力前行,終將走到那個你渴望的位置。 願這段旅程分享,能為你帶來一點力量與希望。
在美國,「自由學習」其實是沒有哨音的競賽 一開始看起來就像悠閒的散步,實際上卻是場沒有哨音的賽跑,跑到一半才發現大家其實都拼了命在衝刺。 很多亞洲人對美國的教育有種迷思:以為那裡就是「自由快樂的學習天堂」。 孩子不用補習、不考試,學校重視創意,老師尊重每個人的想法,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探索興趣、享受童年。這樣的印象當然不是完全錯誤,但它也只說對了一半。
我有一個朋友 Selina,是在美國執業的心理醫生,受聘於一間知名大學,專門為學生、碩博士生提供心理諮商。某天我們聊天時,她語氣凝重地說: 「有些學生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背景超狂、履歷一流,可是你一坐下來聊,就發現他們的心裡,滿是裂痕與傷口。」 她說得很輕,但我聽得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