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寫作不是為了讓人懂,是為了讓人動

  很多學生會拿他們的求職信或是留學申請文件來給我看。 文法? 幾乎沒什麼好挑剔的,真的。 現在的學生英文都練得很紮實,我一看就懂他們在說什麼。 但⋯⋯就差那麼一點;還沒打動人。 寫作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只讓對方讀懂,而是讓他被你打動、被你說服,甚至採取行動,進而發admission,或是邀請你進到下一輪的面試。 這就是寫作的另一個層次: 真正的力量 > 影響力。 我之前在中研院演講學術寫作的時候,跟研究員們分享了一個很簡單但很震撼的小實驗。

從本土公司跳槽外商:沒名校、沒背景,我如何突破語言焦慮與自我懷疑,成功轉職國際職場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商在台灣扎根發展,對具備國際視野與多元能力的人才需求也持續增加。但對許多來自本土企業的工作者而言,轉職到外商不僅是專業上的挑戰,更是心理上的關卡。 這篇文章來自我過往的一位學生,記錄了他在轉職過程中經歷的掙扎與轉變。希望透過他的故事,讓每一位也在考慮跨出舒適圈的你,知道你並不孤單。只要願意相信自己、一步步努力前行,終將走到那個你渴望的位置。 願這段旅程分享,能為你帶來一點力量與希望。

自由教育的另一種樣貌

  在美國,「自由學習」其實是沒有哨音的競賽 一開始看起來就像悠閒的散步,實際上卻是場沒有哨音的賽跑,跑到一半才發現大家其實都拼了命在衝刺。 很多亞洲人對美國的教育有種迷思:以為那裡就是「自由快樂的學習天堂」。 孩子不用補習、不考試,學校重視創意,老師尊重每個人的想法,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探索興趣、享受童年。這樣的印象當然不是完全錯誤,但它也只說對了一半。

該不該將小孩送出國當小留學生?

  我有一個朋友 Selina,是在美國執業的心理醫生,受聘於一間知名大學,專門為學生、碩博士生提供心理諮商。某天我們聊天時,她語氣凝重地說: 「有些學生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背景超狂、履歷一流,可是你一坐下來聊,就發現他們的心裡,滿是裂痕與傷口。」 她說得很輕,但我聽得很重。

揭秘!推薦信中提到缺點,真的有助於申請成功嗎?

我的學生跑來跟我說,他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推文,說「申請學校的推薦信,千萬不要全都寫好話,最好稍微提到一些申請者的缺點,這樣才會顯得真實又有說服力… #@$%$H@%#」。我聽了真是差點沒昏倒,拜託喔,這種文章不要隨便放上來害人好不好?想要在競爭中打敗別人,也不能這樣不講武德啊!這種建議根本是挖坑給人跳嘛!

要不要把青春投入在讀博士上?讀博士到底要多久?

    要不要把青春投入在讀博士上?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讀博士究竟需要多長時間?老實說,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際遇、選擇和條件都大不相同。有人在三四年內順利畢業,過程順利得像是一場輕鬆的馬拉松;而有人可能七八年甚至更久,依然在論文和研究的深淵中掙扎。這背後牽涉到的因素非常多,從導師的要求、研究的複雜程度,到生活狀況,都會對進度產生直接的影響。  

別再誤會了!申請碩士博士,課外活動沒那麼重要

  申請碩士班或博士班,有人說課外活動很重要?在申請文件與履歷裡把課外活動寫的落落長。 說真的,教授哪會在乎這些? 讀研究所講的就是學術和研究,課外活動在裡面根本不太有份量。想靠什麼社團經驗、活動頭銜就加分?你想太多了啦!學術這條路啊,教授看的是你腦袋裡裝了多少東西,不是你舞台上跳得多好。教授哪會管這些?

我誰都可以娶但我非娶你不可 ~博士班申請成功的關鍵心態

  很多頂尖學校像哈佛、史丹佛、普林斯頓,甚至康乃爾等名校,在博士班申請上已經相當明白地告訴你,他們想要看到什麼。他們明文規定你必須在申請文件裡清楚描述自己的研究領域,甚至要具體指出你想跟哪位教授合作研究。 Indicate what you would like to study in graduate school in enough detail to convince the faculty that you understand the scope of…

艾蜜莉的瘋狂雙重人生

  這樣的學歷驚不驚人? 麻省理工學院(MIT)核工程學士兼生物醫學工程 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物理學碩士 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臨床資訊學 愛爾蘭科克大學的醫學學位 這一份學術履歷簡直無懈可擊,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天才。   但更震驚的還不只是這樣! 幾年前我曾與Emily有過數面之緣。 我當時見到她時,只覺得她的行為舉止有點“掉漆”,但從未想到她的雙重生活竟如此複雜不可思議。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