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最多人問過的問題之一吧! 在我看過許多留學生一路走來的故事後,我的感想是 : 我的建議是 : 流程性工作像是繳件、文件清單、deadline 提醒,如果能自己處理,就盡量自己來。真的完全沒頭緒,再去找代辦幫忙(但就算交給代辦,也要自己盯緊),百忙必有一疏,更何況代辦每一季的申請要處理很多學生,可以諒解。
看到有人討論說:「學文法不重要啦!敢說就好!」 身為一個看過無數留學生在海外跌跌撞撞、慢慢發光的老師,我覺得這問題的核心不在於「文法重不重要」,而是「你想在這環境裡走到哪一步」。就像玩遊戲升級打怪,學語言也有不同階段,每個階段對文法的需求都不太一樣。
在國外教書這些年,我見過無數台灣學生在課堂上小心翼翼的樣子。低著頭翻筆記、在腦中翻譯好幾遍句子、手抬起來又放下,(不然就是裝作沒看到我) 最後一句話都沒說出口。 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也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只是,他們太習慣在開口前要「想清楚」,太害怕「一講錯就被否定」。
很多學生會拿他們的求職信或是留學申請文件來給我看。 文法? 幾乎沒什麼好挑剔的,真的。 現在的學生英文都練得很紮實,我一看就懂他們在說什麼。 但⋯⋯就差那麼一點;還沒打動人。 寫作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只讓對方讀懂,而是讓他被你打動、被你說服,甚至採取行動,進而發admission,或是邀請你進到下一輪的面試。 這就是寫作的另一個層次: 真正的力量 > 影響力。 我之前在中研院演講學術寫作的時候,跟研究員們分享了一個很簡單但很震撼的小實驗。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商在台灣扎根發展,對具備國際視野與多元能力的人才需求也持續增加。但對許多來自本土企業的工作者而言,轉職到外商不僅是專業上的挑戰,更是心理上的關卡。 這篇文章來自我過往的一位學生,記錄了他在轉職過程中經歷的掙扎與轉變。希望透過他的故事,讓每一位也在考慮跨出舒適圈的你,知道你並不孤單。只要願意相信自己、一步步努力前行,終將走到那個你渴望的位置。 願這段旅程分享,能為你帶來一點力量與希望。
在美國,「自由學習」其實是沒有哨音的競賽 一開始看起來就像悠閒的散步,實際上卻是場沒有哨音的賽跑,跑到一半才發現大家其實都拼了命在衝刺。 很多亞洲人對美國的教育有種迷思:以為那裡就是「自由快樂的學習天堂」。 孩子不用補習、不考試,學校重視創意,老師尊重每個人的想法,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探索興趣、享受童年。這樣的印象當然不是完全錯誤,但它也只說對了一半。
我有一個朋友 Selina,是在美國執業的心理醫生,受聘於一間知名大學,專門為學生、碩博士生提供心理諮商。某天我們聊天時,她語氣凝重地說: 「有些學生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背景超狂、履歷一流,可是你一坐下來聊,就發現他們的心裡,滿是裂痕與傷口。」 她說得很輕,但我聽得很重。
我的學生跑來跟我說,他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推文,說「申請學校的推薦信,千萬不要全都寫好話,最好稍微提到一些申請者的缺點,這樣才會顯得真實又有說服力… #@$%$H@%#」。我聽了真是差點沒昏倒,拜託喔,這種文章不要隨便放上來害人好不好?想要在競爭中打敗別人,也不能這樣不講武德啊!這種建議根本是挖坑給人跳嘛!
要不要把青春投入在讀博士上?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讀博士究竟需要多長時間?老實說,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際遇、選擇和條件都大不相同。有人在三四年內順利畢業,過程順利得像是一場輕鬆的馬拉松;而有人可能七八年甚至更久,依然在論文和研究的深淵中掙扎。這背後牽涉到的因素非常多,從導師的要求、研究的複雜程度,到生活狀況,都會對進度產生直接的影響。
申請碩士班或博士班,有人說課外活動很重要?在申請文件與履歷裡把課外活動寫的落落長。 說真的,教授哪會在乎這些? 讀研究所講的就是學術和研究,課外活動在裡面根本不太有份量。想靠什麼社團經驗、活動頭銜就加分?你想太多了啦!學術這條路啊,教授看的是你腦袋裡裝了多少東西,不是你舞台上跳得多好。教授哪會管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