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對一對一的面試並不陌生,這種個別面試你幾乎只會與面試官交流,並不太會與其他的應徵者見面甚至互動。 只有一種情況你會需要與其他應徵者直接見面,甚至是一起分工合作。這種情況就是團體面試 (Group interview/ Team based/ panel interview) 很多人通過了個別面試,被通知要進行團體面試時,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或是走進面試的房間,一看到有其他的面試競爭者,就不知所措。 所以團體面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要是面試官英文說很快,我聽不懂的話,我要怎麼應對? ” 一位申請外商工作的求職者,疑惑的問。 “你可以用英文請在他再重複一次。例如: Sorry, I didn’t catch that. Would you mind repeating again? 除非你跟他很熟,最好不要一開頭就說 What did you say? 會被當做沒有禮貌….” 我解釋。 “喔! 我知道了!” 他重複了剛剛我教他的句子。…
每到了六、七月就是許多大公司釋放職缺,及畢業生也準備投入職場的季節。有些人投出了履歷馬上就能收到面試的邀請,有些卻毫無音訊。我收到很多求職者的信,很多申請人不諱言自己之前的履歷到處碰壁,一直沒有得到回應。
我發現許多年輕的研究學者,即將要拿到博士學位,或者是已經拿到博士學位,卻對於如何寫博士後研究員的申請文件,依舊沒有很清楚的概念。相信你經過了PhD 的訓練過程,對於基本的學術文件寫法應該不陌生,所以我這裡想要分享的是,如何在眾多的申請文件中,顯得比別人更好。
做博士後的實質目的就是接受更進一步的學術訓練、充分利用短期研究發paper,與跨領域的學者一起合作,拓展自己的 research capacity,並藉此機會到拓展人脈,培養獨挑大樑的一面。就算你人不在美國或是歐洲, 找博後也不是件困難的事。
上一次我們談到,Networking 能讓你贏在起跑點上,這篇要分享ㄧ些 network 的技巧。 拓展人際脈絡時要如何開啟對話? 舉個例子來說 : 若你在國際學術或商務會議見到你想要認識的人,與對方打過招呼後,卻僵在那裡不知道要怎麼接下去,遇到這種尷尬的時刻,怎麼辦?
很多理工科的研究生在選擇博士論文題目/實驗室,或是將來要投入業界時,面對未來的人生規劃,常感到茫然,不知道選擇哪些科技產業比較有前景? 去年我接觸過的學生中,從事或是即將投入於 Digital health、Big Data、Internet of things 方面研究的人數,大幅的增加。
Networking – making professional friendship 顧名思義,就是建立專業的人際關係。而這些專業領域上的朋友需要了解你的專業領域、學經歷、技能強項。至於其它私領域,例如你曾經交過幾個男女朋友、怕黑不敢關燈睡覺等等,這些對你不見得有幫助的資訊,就不用一股腦的跟對方說。
在職涯發展中,許多事你必須要跨越出你的 comfort zone 才能完成你的目標,例如上台演講、面談、發表論文、拜訪外國顧客 等等。其中最重要的ㄧ件事,就是networking。
許多台灣的科技人、工程師紛紛丟履歷到美國的矽谷,如 Google、Facebook,希望能加入這些科技公司,換得更好的經歷、薪資,當然還有彈性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