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自由學習」其實是沒有哨音的競賽 一開始看起來就像悠閒的散步,實際上卻是場沒有哨音的賽跑,跑到一半才發現大家其實都拼了命在衝刺。 很多亞洲人對美國的教育有種迷思:以為那裡就是「自由快樂的學習天堂」。 孩子不用補習、不考試,學校重視創意,老師尊重每個人的想法,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探索興趣、享受童年。這樣的印象當然不是完全錯誤,但它也只說對了一半。
我前年教過的一位學生,今年就要從美國碩士班畢業了。這兩年他非常努力,不但把課業顧好,也很積極找實習、建立人脈。最近,他終於拿到一份不錯的外商工作機會,算是個很亮眼的成績。 不過,人生的選擇總不會只有一條路。他在思考要不要接這份工作的時候,身邊也有不少人鼓勵他:「你條件這麼好,不如直接念博士吧,反正也才剛畢業,繼續唸也沒什麼損失。」 這話聽起來沒錯,但真的是這樣嗎? 念博士還是工作?這問題沒那麼簡單 很多人聽到「讀書」就覺得是穩贏的選擇,彷彿學歷越高,人生越順。 「唸書總是沒錯的,唸越多越好。」 但我們得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唸那麼多書,是為了什麼? 說實話,學歷其實就是一塊敲門磚。真正重要的是─你想敲開哪扇門? 如果你現在已經有一扇門在你眼前打開了,後面是你喜歡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那你為什麼還要放下這個機會,跑去找另外一塊可能根本用不到的敲門磚呢? 職場有什麼好處? 第一個就是經濟獨立。不用再靠爸媽給生活費,自己賺錢自己花,感覺真的不一樣。再來是你可以累積現實世界的經驗——這些經驗,很多時候比學術知識更有用。 現在的公司,其實更在意你「會做事」而不是你「會考試」。你會開會、寫報告、溝通協調、解決問題,這些都不是念書能教會你的,得靠實戰慢慢磨出來。你可以累積真實世界的工作經驗。這些經驗,我跟你講,很多時候比你在書本上唸的東西還要有用、還要值錢!很多細膩的為人處事只能去職場裡面,被現實磨出來! 還有就是人脈。在職場上,你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搞不好會在未來成為你的合作夥伴、主管,甚至投資人。這種人脈,是唸博士比較難接觸到的。 那念博士有什麼好處? 如果你對某個領域真的很有熱情,想要深度研究、希望未來在學術圈、R&D部門、或是某些專業領域發展,那博士絕對是必要的。博士的訓練也很紮實,會讓你變得更會思考、分析、解決問題。 但前提是:你真的很喜歡研究,並且準備好花五到七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投進去。 如果你只是因為教授說「你適合念博士」,或是爸媽說「唸多一點總沒錯」,那你有可能念到一半就後悔,然後還是得回到職場,從頭開始。 這時再看看當初直接工作的同學,可能已經升主管,薪水比你高一截,你會不會有點心動又心酸? 讀博班的時間與機會成本,你算過嗎? 博士班通常需要五到七年,這段時間如果拿去工作,一般人可能早就升了一兩次職,薪水漲了 30%、40% 都不奇怪。反過來看,博士畢業後進職場,甚至還得重新適應職場文化。 很多人以為念博士只是「繼續唸書」,但其實不然。博士班根本不是朝九晚五的生活,常常週末照樣做實驗或改論文的日子。尤其是在理工或醫學相關領域,常常一待就是五年、七年,有人甚至念不畢業。指導教授一句「這週末我們來看看這個數據怎麼樣」,你就得放下原本的計畫,全力配合。 對女生來說,這條路有時更辛苦一點。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是現實層面壓力更大。許多女生在念博班的年紀,剛好也是考慮人生下一階段──要不要結婚、生小孩、成家。…
” 呃,我發表了三篇論文,而且 GPA 3.97 ,但沒有一所大學願意收我…….超傻眼的,感覺整個世界都塌了。” 驚訝嗎? 在我數十年的海外教育生涯中,聽過許多這樣的故事,所以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國外大學申請過程就像個迷宮,充滿了截止日期、考試成績和看似無止境的申請作文 (SOP、PS、Diversity Essay ….)。在這個過程中,寫出吸引人的申請文件雖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也是最核心的一環,SOP、PS、Diversity 這些 essay 能翻轉你 GPA的 劣勢,甚至決定你能進到多好的大學。
Dear Evon, …… thanks for your help I’m accepted by three MPH programs. 不曉得Evon方不方便花些時間為我解惑,關於選校的問題。我的目標是希望可以留在美國的藥廠或者CRO公司做和clinical trial相關的工作…….主要考慮 UNC chapel hill MPH in applied epidmiology跟 Boston University…
Computer Science 、 Computer Engineering 與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三個科系有甚麼差別? 這三個科系說像很像,但還是有實質的差異。 我們先來說計算機科學 (computer science) 與計算機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這兩個科系 : 每次在與學生談到這個話題,我會先請對方有個觀念:
之前在美國Princeton普林斯頓大學曾有位心理學及公共事務系教授,Johannes Haushofer。 他在學術界基本上可稱為是神人等級的。 原因是他不只有 PhD,還一次蒐集了兩個! 更厲害的是他收集了全世界的第一學府的畢業證書。 秀一下他的學經歷 : ✔️學士在英國牛津 (Oxford) 大學 ✔️碩士則是在美國的Harvard (哈佛)大學 ✔️博士在瑞士的Zurich(蘇黎世)大學 全是第一流的頂尖學府…
甚麼是書卷獎? 就是每位大學的新生都說要奮發圖強讀書,但一個月後就忘了這麼一回事的獎 台灣的書卷獎難不難拿到? 很難 但若照字面上直接翻譯,美國人其實看不懂書卷獎到底是甚麼東西。
什麼是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的定義有很多種。在二十多年前這其實是一個不存在的職稱。很多人可能已經在工作上在做同樣的事情,但是他的職稱不叫做產品經理可能是叫其他的頭銜。 最主要的作內容就是專注在挖掘使用者 (end users) 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與需求,並且帶領產品開發團隊 (engineers, UI/Ux designers, data scientists, machine learning scientists….) 用最有效率的方法,替產品打造產品的願景與產品策略,進而幫使用者創造產品最大的價值。 基本上 IT 產業,尤其是新創公司都有這樣子的職位,近年來薪水也越開越高。拿一位初階的 PM與初階的工程師相比,PM的薪水已經超越…
在今年疫情這段非常時期,多數人對於工作有了更深層的思考,有些人會想轉換跑道,希望能開闢出另外更好的人生。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 Jone: —————- “你聽起來其實沒有很喜歡寫程式?” “ 嗯…..就覺得還好……” Jone 想要跨領域申請到 Computer Science的碩士相關科系,但是由於他大學讀的並非本科系,也不會任何的 coding 所以情況有些棘手。 “我正要學 PYTHON” 他說。 美國留學的申請已經開始,如果離碩士開學只剩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如果不會 coding 要從零開始,之後要銜接課程這條路會很辛苦。 雖然說寫程式不完全需要天份,也不需要熱情,但是我擔心的不是這個。 到國外讀碩士轉領域是一筆很大的投資,我擔心的是如果 Jone…
什麼是頁眉 (Header) ,有什麼特殊用途 ? 頁眉是在一個文件檔的最上面 (頂部) 與本文區分出來的一小區域。裡面可以讓你置入名稱或申請ID,資料之類的文字。 只要在一頁上端加入一個頁眉,剩下所有的頁面都能自動統一變出與第一頁相同的頁眉。 頁眉 (Header)一般都寫什麼? 要申請大學的文件,我一般會建議在頁眉置入以下資訊。 頁眉 (Header) 裡可以加的資訊 : 1. Your name 2. Official name of the depar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