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會拿他們的求職信或是留學申請文件來給我看。 文法? 幾乎沒什麼好挑剔的,真的。 現在的學生英文都練得很紮實,我一看就懂他們在說什麼。 但⋯⋯就差那麼一點;還沒打動人。 寫作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只讓對方讀懂,而是讓他被你打動、被你說服,甚至採取行動,進而發admission,或是邀請你進到下一輪的面試。 這就是寫作的另一個層次: 真正的力量 > 影響力。 我之前在中研院演講學術寫作的時候,跟研究員們分享了一個很簡單但很震撼的小實驗。
申請碩士班或博士班,有人說課外活動很重要?在申請文件與履歷裡把課外活動寫的落落長。 說真的,教授哪會在乎這些? 讀研究所講的就是學術和研究,課外活動在裡面根本不太有份量。想靠什麼社團經驗、活動頭銜就加分?你想太多了啦!學術這條路啊,教授看的是你腦袋裡裝了多少東西,不是你舞台上跳得多好。教授哪會管這些?
很多頂尖學校像哈佛、史丹佛、普林斯頓,甚至康乃爾等名校,在博士班申請上已經相當明白地告訴你,他們想要看到什麼。他們明文規定你必須在申請文件裡清楚描述自己的研究領域,甚至要具體指出你想跟哪位教授合作研究。 Indicate what you would like to study in graduate school in enough detail to convince the faculty that you understand the scope of…
” 呃,我發表了三篇論文,而且 GPA 3.97 ,但沒有一所大學願意收我…….超傻眼的,感覺整個世界都塌了。” 驚訝嗎? 在我數十年的海外教育生涯中,聽過許多這樣的故事,所以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國外大學申請過程就像個迷宮,充滿了截止日期、考試成績和看似無止境的申請作文 (SOP、PS、Diversity Essay ….)。在這個過程中,寫出吸引人的申請文件雖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也是最核心的一環,SOP、PS、Diversity 這些 essay 能翻轉你 GPA的 劣勢,甚至決定你能進到多好的大學。
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新生迎新會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迎新會場上,會有主持人朗讀新生入學申請中最引人注目的片段。 起初,有些片段相當有趣,例如有人有哪些超能力,能在短時間內一字不漏地背完一本書,又有哪些天才IQ是 MENSA特定年紀的保持人….。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迎新會讀出的片段大多關於創傷相關的內容。(trauma essay)。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被唸出的申請內容都屬於這個類型,主要是闡述作者如何克服困境的部分。
有很多事情與技能,甚至是 sense,是你的老師或學校應該教你的,或你早應該已經擁有,但你卻還沒有的。 多年前我在學校教授臨床課程時,有位成績頂尖的學生,很高興的跑來與我分享他的 case。當時病人還坐在診間未離開,我的學生就開始洋洋灑灑的轉述給我聽他病人的一些症狀,我眉頭一皺,發覺案情並不單純…(李組長上身..).嗯…的確是蠻棘手的,恐怕是罕見疾病。
什麼是頁眉 (Header) ,有什麼特殊用途 ? 頁眉是在一個文件檔的最上面 (頂部) 與本文區分出來的一小區域。裡面可以讓你置入名稱或申請ID,資料之類的文字。 只要在一頁上端加入一個頁眉,剩下所有的頁面都能自動統一變出與第一頁相同的頁眉。 頁眉 (Header)一般都寫什麼? 要申請大學的文件,我一般會建議在頁眉置入以下資訊。 頁眉 (Header) 裡可以加的資訊 : 1. Your name 2. Official name of the department…
你知道嗎,一般打動心弦的文章一般都有以下兩個致勝的因素。 1) 讀者最大公約數 這是甚麼? 簡單的說,就是選一個題材是大多數人都懂,但是主題又不能太平凡或是太狹義,要讓讀者一看就瞭。 2) 傳達正面的態度。 用積極的態度面對逆境,凡事轉個念頭、換個角度撰寫文章,散發正能量。 你有沒有聽過一首歌叫做 “I wish you love” 的情歌? 它是這樣唱的 Goodbye, no use leading with…
大家應該知道英文寫作中的破題與中文的起承轉合寫法很不一樣。 外國人看一件事重點的方式,與我們也不太一樣。 有時候你覺得很了不起的豐功偉業,其實他們眼中看起來沒什麼,覺得不太有說服力,而你覺得不起眼的點,他們卻覺得很厲害。 這要從整個文化背景講起…. 我想,大家都聽過 [American Dream 美國夢]這個詞。 這是來自於 19 世紀的一種美國理想。